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宝鸡擀面皮 岐山擀面皮 陕西凉皮 凉皮方便包 5包包邮 原价9.9 现价5.9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各地民俗>>正文

服装首饰习俗——老北京晚清服饰

2007-12-5 15:17:00  来源:三秦游综合  进入论坛
  北京的服饰不仅吸收了满族的式样,同时还将满汉服饰加以融合,使京城的衣着更放异彩。

  长袍

  清末民初,在北京大街上四处都可以看到穿长袍的人。这长袍又叫"旗袍"。它是昔日北京平民常穿的衣服。这种衣服在民国革命前,甚至在民国后的一段时期里,穿者极为普遍。夏天穿单的长袍,北京人管它叫作大褂。其衣料一般为棉布的,较好的为葛布或夏布的。高贵之家多穿丝质的。道光后的一首名为《罗褂》的竹枝词里写道:"作阔穿来是软罗,腕摇金 宝光摩。那知都下豪华客,看戏依然葛夏多。"春秋时节穿夹袍,入冬后就要穿棉袍或皮袍了。鸦片战争后,"洋布"大量输入,北京人曾用它为料制做棉袍。当时有一首题为《绵袍》的竹枝词中说:"绵袍洋布制荆妻,颜色鲜明价又低。可惜一冬穿未罢,浑身如蒜伴茄泥"。蒜伴茄泥,言下之意全烂了。这是北京的一句歇后语,意在讽刺贪图便宜上了当的人。

  说到长袍,它的特点是:袍长过膝,领子是圆的,带大襟有扣襻,袖子肥瘦适中,下摆留有开禊。长袍虽然原本为满族人所特有的服饰,但随着历史的演变,也曾有了某些变化。当初,满族人穿的长袍,袖子是窄的,同时在袖口上还带有"马蹄袖"(箭袖),所谓马蹄袖就是在本来已经很窄的袖口上,再接上一个半圆形的袖头,其形状酷似马蹄。马蹄袖的发明和使用,完全是在长期的狩猎生活中形成的。在酷寒的东北,满族人在狩猎中,无论是盘弓搭箭,还是挽缰驰骋,这种保护手背的马蹄袖,都曾起过不小的作用。然而随着满族人的进关,生活环境的改变,尤其是在北京这样一座城市里住长了,这种多余的马蹄袖还会有什么用呢!此外原来的旗袍是四面开禊的,后来逐渐演变成两面开禊,甚至还有不留开禊的。这种演变也与马蹄袖的隐去相仿。四面开禊的长袍无疑是方便驰骋,日后驰骋渐少,自然要四面开禊就没必要了。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一般人就不再穿马蹄袖四开禊的长袍了。只有清代的官服和有地位人的长袍还保留着原样。

  由于昔日长袍是北京男女都要穿的服装,因此讲究装饰的妇女,每每在长袍的衣襟、领口、袖边处镶上绦子花边,作为美的点缀。清末北京时兴瘦长袍,长能覆足,袖仅容臂,形不掩臀,若猛然一蹲,就可能撕裂。据说当时这是仿西装而制,于是有人便讥讽说:"新式衣裳夸有根,极长极窄太难论。洋人著服图灵便,几见缠躬不可蹲"

男装

马褂

  说了长袍必然要说"马褂"。今天北京的青年人恐怕很少见到马褂了,但是总还是能在商店里见到对襟的小棉袄吧,它的样式就很象昔日北京人穿的马褂。说到马褂,自然就会联想到马。实际上,它就是骑马时穿在身上的一种外罩衣。据说这种对襟、圆领、有开禊带扣襻儿的外罩衣,明代初年骑马时就有人穿,不过政府是禁止通常穿着它的。满族入关后就不同了,于是北京便四处可见穿马褂的人了。当时的马褂身长只到肚脐,袖长只到肘臂,开禊也是四面。它也和长袍一样,可做成皮、棉、夹、单以应四时的需要。康熙时,曾兴起一种身长至胯,袖长至腕的对襟马褂。后来曾在民间广泛流行,尤其是上了岁数的人更喜欢它。除了对襟马褂外,还有一种带大襟的马褂,其中"琵琶襟"马褂颇受人欢迎。所谓琵琶襟,就是马褂的大襟边不裁到膈肢窝下,而是从齐肩的第二个纽襻处直接向下裁,只是不要裁到底,让下襟缺一小截。一般说来,对襟马褂多用作礼服,带大襟的马褂多用作常服,而琵琶襟马褂用作行装。

  马褂在北京为男子的一般服装,因此它和长袍不一样,大多数马褂是不镶边的。但是在同光之际,北京街上也曾有过"时兴马褂大镶沿,女子衣襟男子穿"的新潮,不过那只是昙花一现而已。马褂多以绸缎织物为材料,也有用兽皮制做的。马褂颜色有蓝、紫、灰、黄多种,<
编辑:秦人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3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