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宝鸡擀面皮 岐山擀面皮 陕西凉皮 凉皮方便包 5包包邮 原价9.9 现价5.9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各地民俗>>正文

歌舞游艺习俗——安徽池州戏曲

2007-12-24 17:14:00  来源:三秦游综合  进入论坛

  地处江南的池州,山青水秀,历史悠久,是人文荟萃的地方。古傩舞(傩戏)、青阳腔、目连戏都滋生、繁衍在这里,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现概要介绍如下:

  贵池傩戏、傩舞

  贵池傩戏、傩舞是以宗族为演出单位,以请神敬祖、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为目的,以戴面具表演为特征的古老仪式性艺术形式,是古代民间社祭(土地的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它汇蓄和积淀了从上古到近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多元的宗教(含巫、道、 释及儒家等多种)文化和民间艺术,特别是戏曲文化,从而在剧目、声腔、表演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艺术品格。据明嘉靖《池州府志》记载,早在明中叶以前,它便盛行于池州。至今每逢春节期间仍有演出活动。

  贵池傩戏在小农经济条件下的宗族中代代沿袭,互不交流,很少受外来艺术的影响,仍保持着宋杂剧和古南戏的古朴风貌。中外专家学者皆认为它有极珍贵的戏曲史料研究价值。因而被誉为“戏曲活化石”。

  青阳腔

  青阳腔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1573-1620) 产生于中外闻名的佛教胜地九华山下的青阳县,流行于池州一带的一种戏曲声腔,又称“池州调”。它是在博采余姚腔、弋阳腔及当地佛乐、民曲、土 戏之精华的基础上,形成的戏曲声腔。

  曾以其行云流水的“滚调”优势,风靡于大江南北,更借石台、太平梨园班社的传播,足迹遍及赣、鄂、湘、川、黔、鲁、闽等省,享有“南北时尚,徽池雅调”之美誉。在中国戏曲史上有重要位置。清代咸丰以后,受战争影响,青阳腔在本土上逐渐绝响,仅有部分剧目声腔幸存于傩戏、目连戏以及本省的岳西高腔、江西的湖口高腔等地方戏中。

  贵池目连戏

  目连戏是我国以表演“目连僧救母劝善”故事为主的民间古老戏曲。其历史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唐代即有目连扮演的形式出现。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述了当时京城上演“目连救母”杂剧的盛况。

  明万历初,祁门人郑之珍在贵池之剡溪(今属石台)根据民间演出本整理为《劝善记》三册,首演于贵池。各班社竞相以各自的声腔(余姚、弋阳、太平、青阳诸腔通称高腔)形式搬演,由此形成全国各地不同演出风格的目连班社。

  贵池目连戏在解放前尚有民间班社多个,又称“花槌”,其声腔与南陵一带的目连戏(“青槌”)有所区别。


编辑:秦人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3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