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民俗风情>>正文

旬阳县服饰习俗(1)

2012-5-26 21:19:24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游遍西安,出行必备!《2012陕西年票》加《忒色西安》共计:105元 【点这里淘宝购买
    一、男 装
    上衣 晚清时,农村人依然习惯穿古式农装便服,布质是自织的家机布,极为粗糙,送染坊用土靛染成青、蓝各色。短衫大袄都用满襟,又名“大襟”,从右腋下偏旁开口,安上布纽。单、棉衣式样都很宽大,棉袄兴长,絮棉装得很厚。春秋季穿夹袄,直至炎夏,田间劳作时还披在肩上遮日,很少穿单衣汗衫。民国以来,农民多半备有专门供出外走亲戚、上事、送礼、送亲时穿的黑大褂子。有的还是在娶亲时缝制的。安铜纽扣,俗名“阿龙带”。稍富之家,冬季只穿上一件小小的连几冬的旧薄袄(连冬袄),或只穿一件薄旧小背褡。男青壮年免不了有时外出行走,很多人便把兽皮披在肩上。官绅大户或知识界人士都穿长袍马褂。袍分皮、棉两种,袍上套的长衫叫袍罩子,一般袍衫俱为深浅灰色,唯少数青年人穿蓝色。布质多为宽细平布,也有绸子的。套在衫子上的马褂,一般为缎质黑色。有羽翎缎、泰西缎、织贡缎等品种。多半褂子上织有大朵圆形万字格图案,称“八团马褂”。春秋季节换上夹袄或单衫,同样也套马褂,即棉袄上套棉褂,夹袄和长衫上套夹马褂。若非官场应酬和参加祭祀礼仪,则穿不带袖子的坎(扛)肩背心,黑色,带有花团,有棉有夹,俗名“袈袈”。一般普通人士出外作客时,穿夹或棉的马褂或袈袈,布料多是织贡呢、哗叽呢等。民国二十年(1931)以后,有少数官绅大户夏季穿宁绸杭纺衫褂。
    裤 无论单裤、夹裤,皆用白布另上裤腰,式样是大裤腰、大裤裆、大裤口,有的裤口宽达一尺五或一尺八,裤筒宽大且短,有的仅盖膝,远视如裙。只有七、八十岁的老人或病残人及儿童才穿棉裤。也有穿棉套裤的,做一对前半边的全部棉裤筒,上端系于腰带上,后边只有两个半截裤筒,露出后臀部分,从后面只能看到里边的衬裤,裤口小以备扎脚,穿脱都不方便。一般青壮年、富者冬季穿夹裤,贫者就穿单裤过冬。
    大腰带 大多是用买的客布(指外来的布)做成,一尺二寸宽,丈余长,至少八尺。农村成年劳动者,除炎夏赤身露体外,凡穿单褂或棉袄,腰间皆围蓝布大腰带,装扮得英武精神,干活愈显利落有劲。老年人的大腰带多为自织的窄带,仅备防风保暖。
    鞋 县境百分之九十多的农民常年穿草鞋。过去城镇商店及旅途小客店中,都挂有草鞋出售,这些草鞋松薄,一般只穿三五天就烂了。而农民自编的草鞋紧且厚实,一双可穿半月左右。不仅田间干活时穿,就连晚上洗脚也另换一双不带泥土的净草鞋靸脚。民国时期,官府衙役下乡向农民索取的费用称“草鞋钱”,足见其时穿草鞋之普遍。布鞋,始为剪子口、盖盖、半截等样式,后改为小圆口,布质为黑细布,也有自织粗布。老年人及儿童冬季穿的棉鞋,是用两块帮子在鞋前合缝处做成皮包的单梁式,鞋头较尖。少数由清代过来的老年人穿的双梁布鞋,鞋头及两侧还绣有云朵花样。很多农民结婚拜花堂时穿过的鞋,直到临终仍象新的,只好作老鞋随尸入殓。民国二十年(1931)后,县城始有人穿西安“鸿安祥”的呢帮响皮底气眼鞋,雨天穿浅腰小圆口胶鞋,以此代替昔日的钉靴油鞋。
    袜 民国时期,绝大多数的庄稼汉穿大布裹脚,用一尺二寸宽、一丈多长的布,由脚掌直包至膝下,如经雨雪天踏湿,可放火炉边烘烤,也有穿手工缝制白布短腰袜的。有些到西安背食盐的人买毛裹脚包缠脚腿。高后山人,多在腿脚上包裹棕片,套上草鞋在雪地行走,有保暖防潮隔湿之效。抗日战争开始后,县城始有机器织袜,农家多用自纺棉线换取成品,从此青年和妇女穿本色线袜者便多了起来,时称长腰线袜为“洋袜子”。
    帽 老年农民多戴自编的麦秆草帽,做工粗劣,有的一戴数年,终年不卸,朽烂变黑,边沿如犬齿。严冬季节,便有人用手巾包头护耳朵的,高后山人以粗蓝布绑扎头部御寒。民国初年,时兴戴黑色缎瓜壳帽,有尖顶、平顶民国二十年(1931)前后,一些冬闲到西安负贩食盐的人,多半买有棉织的“统统儿”帽,遇冷可放下来护耳朵。
    二、女 装
    
集镇 民国初年,妇女服装依然是古时宽而大的式样,在上衣衬肩至右大襟纽扣边、袖边、裤口上边,都打有一寸多宽的彩色大褊子。后来又改变服装式样为窄而细,大褊也换成各色各样的小褊,民国二十年(1931)后又兴起在衫子上用各色布绺子包边滚棱。在纽拌的周围,用布带挽成各种花朵。布质先是绫罗绸缎,而后变为宽细丝布、哔叽呢、织贡呢等,多由专业手工裁缝一针针缝制而成。青年妇女穿的鞋有小圆口、半截等式样,都绣花。
    乡村 农村的老年妇女,常是穿着自纺自织、久经缝补的蓝衫,衣襟长至盖住前膝后臀,冬天在单衫上套以夹或棉的黑色背褡,胸前整天不离的蓝色大油裙子,缠过的小脚上从早到晚都是鞋上套鞋,鞋帮象草鞋,俗名“套套子”(晚上脱掉鞋和套鞋,上床又穿换脚鞋,以代穿袜及防裹脚布散乱),也有穿满耳草鞋的。走亲戚时,另换上青、蓝或黑色的净衣服,用腿带扎起裤口,头上勒着摺叠约一寸多宽的黑丝帕,显得整洁清素。她们大部分不讲时尚,服装式样色调稳定,常看不惯青年人的奇异打扮。农村的少妇幼女,旧时唯当下乡的货郎上门,才可买得线辫头绳及各色染料,自己动手或到当地染坊煮染衣裤,所染衣料经风化水洗即褪色。民国二十年(1931)后,商店中始有各种花色铜版布出售,抗战开始后货源枯竭。从此,农村人衣服,除少数以土靛染成青、蓝、黑色外,多半用草灰、树叶、果皮染成褐色,冬青枝染绿色。
    三、童 装
    婴儿“洗三”后始穿“毛衫子”,多半由外婆看月子时备送,未出月前常用旧衣包裹,出月后才能穿“花红叶绿”,后腰间系一方块布(巾),叫“抱裙子”,用于防婴儿屎尿弄脏大人衣服。下身穿“连脚裤”(袜腿裤相连,故名),利于取暖,尿湿也便于烘干。棉裤常做两套,备随时替换,直用到时交炎夏或婴儿已学会开步走路时为止。裤的后边裁剪成圆形,让婴儿屁股露在衣外。四五岁以前常是穿着破裆裤(裤裆开缝)。婴儿衣服多为仿僧道大衣领款式。婴儿体弱多睡,故常用风衣小被包严,只露脸部,才不致招风着凉。
    四、发式 首饰
    发式 建国前,婴幼儿的发式有:头额间留髦桃,结小辫,挽髫髻,在头发侧边留偏桃,或将头发分左右剃半留半,名日“狗头”,据说易于抬举。女性的发式几经变化,早先挽攥攥子,扁而大,用网子网住,露攥心,扎缠红绿头绳;后又多半梳辫麻花头,不用攥心,也不用簪,只用叉子别住;民国二十年(1931)后,城镇出现“美龄式”发髻,攥子由脑后落低,大而扁变成小而椭圆,如糖豆包子式样,无攥心,用整网,并在前额上留短缨儿,此发型较新鲜时兴,留传颇广;民国三十年(1941)前后,由白河而蜀河,又由蜀河而县城,传入梳“蓬蓬儿头”,其式样是在“美龄式”发髻的基础上,将前额短缨上边挑起一股长发,蓬松隆起又卷向耳后,另有一种是挑起一股,不梳莲蓬儿,仅偏梳于一边耳后,用卡针锁住。唯未嫁的闺女,偏梳的发不过耳,剪短垂于右鬓太阳穴边,叫做“刷刷头”。后由女学生起,妇女有人开始剪短发。男性发式,乡间多为光头,唯在外地上学者才讲究发式,发型有平头、分头、偏头、大小圆头、大小背头等。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2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