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概况介绍>>正文

留坝县宗教与信仰

2012-5-19 17:52:05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游遍西安,出行必备!《2012陕西年票》加《忒色西安》共计:105元 【点这里淘宝购买
    一、道教
    东汉末年,张道陵、张衡、张鲁创建“五斗米道”在汉中始行,为境内道教之始。其后,历代在境内建有庙宇,主要有汉张留侯祠(留侯庙或张良庙)。其他如城关的天福宫、城隍庙、关帝庙、龙王庙、祖师庙;庙台子的太白庙、药王庙;枣木栏的回龙寺;火烧店的关帝庙、白羽庵;闸口石的老君庙;南河的观音庙;柳川的祖师庙、关帝庙;桑园坝的关帝庙;玉皇坝的玉皇庙、娘娘庙;石门子的禹王宫。除张良庙等少数庙宇道观迄今保存完整外,其他各庙或被改作他用,或被毁殆尽。
    明代初,汉张留侯祠被整新;明代末,几遭毁灭。清康熙三十八年间(1699),兵部尚书于成龙奉旨出京,路过紫柏山,见汉张留侯祠尚存大殿一座,有住持道人看守香火,后回京复过此处,见留侯圣像改成佛像,住持道人换成僧人。访其故,知僧人强横,将道人逐出,霸占变更。于公甚怒,立将僧人逐革,重修大殿,再塑金身,募全真道人看守香火。《紫柏山志图》记述:道光二十五年(1845),修建上下官厅、游廊、北花园;道光二十九年(1849),修建三清殿、东华殿、大山门;咸丰四年(1854年),修授书楼、南花园、避谷亭、游廊等;咸丰十年(1860),接收勉县武侯祠、武侯墓、马超墓为下院,道众最多时达120人以上,最少时亦有40多人。至中华民国时期,庙内分方丈、监院、总理、督管、督讲、督厨、店主,以及静主、化主、经主、巡照、纠察、铁案、公务、经司等职务。1950年春,张良庙内尚有道人及杂务人员30多人,后逐渐还乡归里;1958年庙内只有3名道人。据清《紫柏山考察记》载:“祠庙始建以来,香火不断,历有道人住持,清规戒律,井井有条,庙内外秩序井然。初来住持道人藏有《张天师世家》八卷,谓其始祖为留侯,九传而至张道陵。天师之名自陵起,陵既以鬼道惑人,而托诸留侯,传至其孙张鲁。张鲁率奉道之人祀其先祖,推行五斗米教,而立留侯,政教合一,教规异于别地。紫柏山之留侯庙盖皆汉代天师堂之遗迹。现今,紫柏山九十二峰、七十二洞和八十二坦中的大小龙门、雷神洞、日月洞、四方洞、鸡鸣洞、无底洞、朝天洞、会仙洞、避兵洞、睡佛洞、五云洞、存真洞、云罩洞、朝阳洞、玄女洞、五龙洞、赤松洞、黄龙洞和长坦、头坦等处均有古庙遗址。头坦庙最大,殿堂、客舍达八十余间。”汉张留侯祠第十九代传戒大真、方丈(住持)任永贞时所列《太上律脉龙门正宗、龙门传戒谱系》(现存张良庙文管所)中记述:“初来住持者全真道人潘一良,历六、七传。此后,祠庙因战乱多次被焚,庙内道士他逃。明末,庙被毁之一旦。”据留侯庙住持道人许式广于清同治十年(1871)撰《紫柏山志》载:“明末,庙毁于战乱,至康熙年间(1662~1722),祠内仅存大殿一座。”又据嘉庆二十五年(1820)《留侯庙记》记述:“住持道人陈松石,遂将祠庙详情呈报官府,严如煜遵照赵文肃公之意,捐免祠地杂徭,清整界址,修复殿宇。经四年修建,祠庙焕然一新”。道光年间(1821~1850),住持陈永宁、易之棉道士皆柔弱,不能胜任庙事。由西安八仙庵知客堂任永贞自任,接管庙事。自此,庙事辉煌。”
    从清道光二十年(1840)起,到中华民国38年(1949),一百多年中,该庙的方丈主要有6位。
    
任园真 法名永贞,号信阳,辽宁铁岭人,生于清嘉庆七年(1802)。道光六年(1826),在北京出家,由南极宫李仁贵道士介绍到白云观张教智道士门下学道。道光九年至十九年(1829—1839),任西安八仙庵经主。道光二十年(1840),到汉张留侯祠开山兴建殿宇,开设“十方丛林”,身任兼院,集资征地,扩大庙产,增建三清殿、东华殿、授书楼以及廊、亭、厨、仓库、公馆、北花园等,并立五祖士真圣像。在汉张留侯祠当方丈40余年,祠庙香火旺盛。同治九年(1870),开期传戒,受戒弟子达59名。光绪二十五年(1899)羽化,时龄96岁。冢于紫柏山下“方丈坟”,其墓冢呈圆形盔顶,系石条堆砌而成。阶下建大理石碑亭,四角飞檐,垂脊翘顶,中立墓碑,高1.9米,宽1米。正面刻“任永贞灵位”,背面记其生平。左右各立长2.8米、宽1.5米的长方形石碑,分别刻“群英师表”、“众灵尊扬”。
    柴明玉 法名了环,甘肃临洮县人。清时,为新疆兵统。任方丈3年羽化。柴之墓冢及墓碑与任园真墓碑并列,相距5米。墓冢呈圆形平顶,墓碑厚0.82米、高3.1米、宽1.75米,由大理石条砌成。碑正面记其灵位;背面分上下两部分:上部镌刻一仙翁与一仙童站姿画像,下部刻志铭,记其生平。
    许式广 接任柴明玉方丈之职,于清同治七年至十一年(1868~1872)住持庙事。
    傅至桂 法名莱宝,四川巴州人。清时进考未中,经商来陕,在庙台子汉张留祠出家。当方丈23年,买街房、山林、土地,招募佃户租种,兴办学校、锅厂等,扩大庙产基业。他广结道友善民,登坛说法,阐扬正宗,不辞劳苦,于中华民国13年(1924)羽化。墓冢在任园真、柴明玉两道墓以北1公里处的坦弯中,呈五边立体平顶形。墓碑高3.6米、宽2.75米、厚0.9米。正面镌刻灵位,背面镌刻墓志铭。
    熊至阳 法名纯九,四川巴州人,任方丈7年。
    马含真 法名法舜,甘肃静宁人,善书法。中华民国时期,任监院方丈18年。系国民党员,曾任区党部委员、忠义救国军郑汝平部经理处副处长、副师长、留坝县财委会主任等职,与国民党上层人士祝绍周、张笃伦、何应钦、陈诚等,以及当地土豪劣绅勾结,兼管押保释等职。死于家乡。
    中华民国初年(1912),道徒靠庙产、化缘、做道场、超度亡灵之资为生活来源,有的以种地或卖草药为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全县道众仍有40余人。1976年,最后1名道士亦亡故。1996年,寺院道人再现。
    此外,民间尚有“火居道”,为道教另一支脉。火居道士不住庙,生活习惯同俗人,或务农,或行医,并从事诵经、做道场、看风水、算命、占卜等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取缔。
    二、佛教
    留坝县境内佛寺不多,僧人甚少。除供奉佛、罗汉、菩萨之外,亦兼奉道教之神。主要有城关的青龙寺、铁佛殿的铁佛寺、庙台子的回龙寺、马道的弥陀寺。中华民国38年(1949),全县共有僧人14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僧人逐渐减少,1973年僧人销迹。
    三、伊斯兰教
    境内回民皆信仰伊斯兰教。清末,全县境内有陶沙坝、营盘两处清真寺。中华民国时期,伊斯兰教在县内传教活跃。马道镇回民改造民房为活动场所,从甘肃平凉、徽县及西乡聘来阿訇,向回族群众传教。教徒定期到寺内诵经、祈祷,过伊斯兰教节日。
    回民不吃猪肉,仅食牛、羊、鸡、鸭等肉。宰杀动物时,必须经过阿訇诵经;不宰食病死动物肉;不许回族妇女嫁汉人,准许汉族妇女嫁回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仅有阿訇5人、信教群众400余人。1956年后,回族群众信教者逐渐减少,但每遇到回族重大节日,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民仍聚集于不同区域,举行祈祷活动。
    四、民间信仰
    明清及中华民国时期,本县多数人信奉鬼神,而且是多神、泛神、杂神的崇拜者,其中以土地神、山神、河神、玉皇、观音、财神、王母、门神、关帝、佛祖、灶神等较为普遍。但绝大多数人似信非信,信而不专,信而不诚,需要什么信什么。想发财者信财神,想求子者信观音,大旱之年求龙王,久病不愈则请神驱鬼,祈求安康等。敬神时,一般无固定仪式,只是一种长期形成的精神信仰,实际上仍保留着原始的多神崇拜习俗。有些习俗也与道教、佛教的影响有关。此外,民间算命、看相、测字、占卦、崇物、庙会、禁忌等迷信亦多。民间大巫端公、小巫神婆互相倾轧,以鬼神、轮回、命运等迷惑群众,不择手段地欺骗榨取崇拜迷信者的钱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神鬼、崇物、占卦等迷信活动虽被禁止,但其残余仍未根除。70年代,随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无神论教育不断深入人心,相信鬼神者日渐减少,仅在农村,少数巫婆神汉仍以骗钱为目的而装神弄鬼,其诚信奉者极少。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2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