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民俗风情>>正文

米脂县岁时节令习俗

2012-5-19 16:19:02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游遍西安,出行必备!《2012陕西年票》加《忒色西安》共计:105元 【点这里淘宝购买
    古往今来,人们以大致相同的格式欢度岁时节日,久而成俗。米脂以农历(夏历)月月有节,与邻县大同小异,但亦有一定特点。
    春节 狭义指农历正月初一,广义指除夕(大年三十)至新年正月十五,俗称“过年”。这是全国也是本县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为年关交替、辞旧迎新之节。每到腊月中旬后,人们就开始忙于置年货,宰猪羊、压年糕、做黄酒(米酒)、磨豆腐、生豆芽、蒸馍馍、备菜蔬。腊月二十四起,室内外洒扫清除,糊新窗纸,贴新年画、新窗花;生活用具洗刷擦拭明亮,干干净净迎新春。男子理发,女人“撧脸”①,俗语说:“有钱没钱,不能连毛过年。”除夕,本地称做腊月月尽。清晨,人们普遍上坟,送年饭祭祖宗。早饭吃油糕,祝福年年高,步步高。中午食长面,寓意幸福绵长;家家户户挂灯笼,贴春联,扫院落,净器皿,灶头贴鹿马纸②。下午,合家欢聚吃年饭,以家庭经济境况,丰盛、简朴不一。晚间,摆干碟(瓜子、醉枣、油炸炸),熬黄酒,家家团聚“守岁”。农民不忘点香烧纸敬神,孩童最关心的是点灯放炮。农家在门边置冰块、炭块,立擀面杖、菜刀,门上置蒜头等镇宅,谓之“避邪”。大年夜,家家点“长明灯”,鞭炮声此起彼落,年长者围坐叙谈,孩子们欢乐嬉闹。家人若有出外出者,夜不插门。午夜入眠前,父母在儿女枕下塞“压岁钱”。除夕夜,城关富户和无定河西一些农户在院子里用煤块堆燃“火塔塔”。
    初一凌晨,人们争先起床,放“开门炮”,以求吉利。全家男女老少更换新衣,儿童身后缀红枣串;晚辈给长辈拜年,问候“强健(音qiè)”。早晨,家家户户吃扁食(饺子),含团团圆圆或生财聚宝的愿望;也有专食“钱钱饭”③的,说“初一吃了钱钱饭,一年四季不缺钱使唤。”上午,本城本村近亲间互相拜年问好。熟人见面互道“新年好”。
    初三开始“走亲戚”,亲朋间往来,互送年礼,新女婿偕妻子去岳母家拜年——“拜丈母”。城关和大村镇闹秧歌,演节目,红男绿女,浓抹重彩。初六初七是春节又一次小高潮,叫过小年。旧时,人们称除夕为“鬼年”,初六是“人年”,初七称作“人七”;过初六、初七形式同除夕、初一,规格稍次。正月,旧俗禁忌颇多,不宜说不吉利的话,不宜打破用具,妇女不做针线……
    新中国成立后,旧俗中封建迷信的部分逐渐摈弃,健康合理的形式依然保留,并增加新的内容:年前年后慰问烈军属、老干部,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近年,电视进入千家万户,除夕夜合家围坐电视机前,收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夜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古称“元宵节”又叫“灯火节”。一般以正月十四、十五、十六3日为期。是春节期间的又一次节日高潮。城关和大村镇办社火,闹秧歌,转“九曲”,以城关最热闹。入夜,皓月当空,花灯齐明,鞭炮声声,鼓乐喧天。家家户户扶老携幼,竞相出门,街头巷尾,人流如潮。体育场锣鼓咚锵,耍狮子、跑旱船,载歌载舞。文屏山下或华严寺湾,夜幕之中放烟花,金蛇狂舞,火树银花,五彩缤纷,欢声四起。南河滩前,铁匠熔铁化汁,将铁汁托于木板,上抛打飞,光芒四射,痛快淋漓,称“打花”。九曲滩用高粱杆(或竹竿)搭成的“黄河九曲阵”吸引男女老幼,前呼后拥,迂回曲转,俗语说“转九曲,活九十”。九曲阵里的小泥灯对媳妇们很有吸引力,守灯人时而叫喊:“偷灯害疔”;时而戏谑:“偷灯养小子咧!”盼望生男娃的妇女自然要设法摸一个泥灯回家。十字街头,用煤块垒作宝塔状,引火点燃,烈焰熊熊,唢呐班子围坐“火塔塔”前,吹吹打打,悦耳动听。东大街花灯竞放、光明如昼;各种别出心裁的字谜、画谜、物谜吸引来如潮人流。年逾花甲的老者,风华正茂的学生,胸有文墨的干部、教师,回乡探亲的乡党都乘兴而至,巧费神思,将雅的、俗的、难的、易的灯谜一个个猜破解开。米脂作为文风兴盛的县份,早在民国年间,已有灯谜活动(邮局曾办),新中国成立后年年举办,为陕北各县不及。升平盛世,人们尤能推陈出新,欢度佳节。
    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正月之后,天气渐暖,春风化雨,大地复苏。农民们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依旧例集聚龙王庙,宰羊献牲祭祀。过去有打“龙眼纸”的习惯。头夜将公鸡捉至龙王庙,凌晨第一声报晓,在黄表纸上打5眼后分给各家钉于门后,遇儿童小病,用此纸擦身,所谓“祛病除邪”。二月二理发,谓有“抬头运兴”的吉祥。忌挑水,恐触龙头。农家食过年时留的冷黄馍(黄米馍),清凉甜美,名为“咬蝇子”。
    清明节 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伴随它的前一天为寒食节。相传为纪念春秋时代的晋国大夫介子推而立。寒食节不动烟火,不吃热食,食头一天备好的凉菜、摊黄④。清明节食煎饼⑤。家家上坟祭祖,除杂草,添新土。米脂旧俗,兴旺宗族,聚合祭祖“吃坟会”。
    解放后,清明节作为祭奠革命烈士日,各机关、学校组织干部、学生到烈士陵园祭扫,献花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也有组织春游踏青的。少年儿童喜欢春日放风筝。
    另外,本县无定河以东一直保留寒食前捏“燕燕”的习惯。巧媳妇们用白面捏鸟、兔、狗、猪、羊、猴等各种动物形,入锅蒸熟,后点红染绿,用线连串给自家孩子或送亲朋家孩子。无定河西无此俗。
    三月十八 “祈子节”庙会日。县城南关娘娘庙在三月十八前后办3天庙会,已婚妇女入庙求神,或者乞求子女,或者愿儿女平安。庙内设木制“过关楼”,让儿童钻过“消灾免难”。新中国成立后,拆庙毁神像,此俗渐淡。但保留了唱戏的形式和三月十八卖糖墩墩(一种小圆饼)、“泥马马”⑥的习俗。
    端午节 农历五月五日,或叫端阳节。五月气候渐热,蚊蝇孽生,易有疾病传播,有“恶月”之名。端午节凌晨,勤劳者上山拔艾叶挂门前;室内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此法并不科学,多饮中毒);小孩戴香包,装苍术、沉香,以避邪逐秽,手足拴五色线,以保“平安”。城关和东区家家户户以苇(于)叶、粘米、红枣包煮粽子;西区旧时多吃油糕、枣糕。
    六月六 农民庆贺夏收之节,一般要改善伙食,敬土地神。俗语说:“六月六,新麦子馍馍,熬羊肉。”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农民较重视。家家蒸“卷卷”⑦,挂“田蔓(音wàn)”。在自己的土地上烧纸点香献卷卷,用黄表纸剪幡旗(又名长竿),挂最高的庄稼上。祈求天神不下冰霉,延迟霜冻,以保秋季丰收。带迷信色彩,又含善良愿望。河西区此日蒸“燕燕”。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秋季之中,系团圆节。家家备月饼、西瓜、红枣、红果、葡萄等。晚间,明月初上,以诸食品“献月”。米脂人多在节前互赠月饼,友好往来。出外者多在中秋节回家团聚。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九为八卦中的阳爻,故称重阳节,又为登高节。是农民庆贺秋收之日。农家食羊肉、米糕,新米做糕,香味浓郁。新嫁之女,娘家送“重阳糕”,祝女儿家光景年年高。古代,文人学士在此节登高踏秋,吟诗填词。如今学校师生仍举行登高赏秋活动。
    十月一 时近冬寒,人们不忘祖宗,买五色纸,包棉絮、棉线,至墓地焚化,谓“送寒衣”。
    冬至 二十四节气之一,县俗晚间煮羊头、羊骨,合家啃骨什,名为熬冬。西区此日凌晨鸡叫时抢挑头担水,谓“抢籽头”,有争来年丰收的意思。
    腊八 农历腊月初八,相传为佛祖成道纪念日,后称五谷节。凌晨,用文火煮软米、红枣或软米、豇豆做粘饭,早餐食用,名为吃“焖饭”,也叫“腊八粥”。除自己食外,同时送左邻右舍。也给猫、狗、猪、鸡喂一点,或在果树、枣树上沾一点,以期来年枝繁叶茂,槽头兴旺,五谷丰稔。东区群众将饭汤倒半碗在院外,看裂纹预卜来年丰欠。
    腊月二十三 旧名祭灶节。吃豌豆长杂面,寓意幸运久长。晚间在灶间供点心、饧瓜瓜(麦芽糖块),焚香烧纸,送灶君“上天”。人们用麦芽糖沾灶纸,以期“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除夕 大年三十,与春节相连(见前)。
    新节日 新中国成立后,除过传统节日外,又以公历新添许多有意义的国际或全国性新节日,机关、厂矿、学校、市民有侧重地欢度庆祝,渐渐成俗。譬如:1月1日元旦(又名过新年)、3月8日“国际劳动妇女节”、5月1日“国际劳动节”(工人节)、5月4日“青年节、6月1日“国际儿童节”、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其中以元旦、国庆节最为隆重。家人团聚,设宴欢庆;机关、团体单位举行种种有意义的活动。
①撧脸,方言,旧时女子用双线绞去脸上汗毛,今已不兴。
②用红、绿纸分别剪鹿和马形贴黄纸上,中间糊三角斗盛米插香,以期扶财运。西区无此俗。
③黄豆压成片状如铜钱,用它和小米熬粥,称钱钱饭。
④用米粉糊在铁鏊上摊制的饼,一面焦,一面黄。
⑤用荞麦粉糊摊制的一种薄饼,卷豆芽菜而食。
⑥泥制小玩具统称,有小泥人、泥猴、泥马、泥鸡等,中空安哨子,可吹响,为儿童喜爱。
⑦用面粉蒸的中间粗、两头细而盘曲的馍。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2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