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导游词>>正文

延安花源导游词(2)

2012-5-16 12:30:47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游遍西安,出行必备!《2012陕西年票》加《忒色西安》共计:105元 【点这里淘宝购买

   牡丹湖

   杜甫川水截流筑坝而成,湖面虽不胜阔,登山赏花之余,亲朋好友驾一轻舟,倘佯于青山绿水之间,湖光山色融为一体,顿觉赏心悦目,乏困俱消。湖的东畔建有玻璃瓦顶彩色梁柱的水榭亭,十分醒目,穿过大坝,过一小桥方可上山,小桥呈拱型,桥栏雕刻着精细十二生肖,栩栩如生。桥中心下侧镌有“黄紫”二字。黄指“姚黄”,紫指“魏紫”,同为牡丹的良种,镌刻在这里,大有万花山牡丹皆良种之誉,寓意此桥为牡丹花而建。

   碑廊

   位于牡丹山脚下,修建了各种奇形石垒起的各种各栏的石碑,参差错落,琳琅满目。收有中外各界名人墨客的精美诗句和书法。其中最为显赫的是国家主席江泽民题写的“万花山”和李鹏总理题写“牡丹之乡”。优美动人的诗作,苍劲石朴的大字,陕北工匠高超的石刻技艺,无不让人叹为观止,给万花山胜境大增色彩。

   牡丹山

   牡丹原产中国,她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端庄秀雅,仪态万方,自古以来即被誉为“国色天香”、“花中之王”之称,至今深受全国人民的喜爱。牡丹又有“富贵花”、“百两金”,寓意此花为“幸福之花,吉祥之物”。

   牡丹原产我国西部地区“大抵丹延以西及褒斜道中”(今宝鸡境内),早在3000年前其药用价值就已被我们的祖先所认识,用以观赏的人工栽培历史可以上溯到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当今闻名天下的牡丹王国当数河南洛阳,山东荷泽,然而延州牡丹则历史最久,且优良品种在唐朝时已引进到洛阳,曹州(荷泽)至今仍有“延州红”(延安)、“丹州红”(宜川)延续已千年以上,1942年乐天宇、徐纬英(陕甘宁盆地植物志)亦称,延安万花山有野生牡丹,“5月盛开,与苍柏共生,极为美观”,据有关专家鉴定为中国牡丹的原生种之一,具有很高的科研和种群保护价值,山为名花占,万花山因此也得名于牡丹,又荣于牡丹。洛阳牡丹兴盛之前,天下牡丹以延安为宗,所以延安是中国牡丹的故乡。另据《延安府志》载,早在宋代州人应有赏牡丹的爱好,可查的观花史已有上千年,民间传说时间更早。从明朝弘治年(1497年)延安知府李延寿的石碑引言中可推算到六朝时期,万花山就有牡丹,解放前农历四月初八,万花山有庙会是专门观赏牡丹花。牡丹主要颁布于万花山东坡上,约5万余株,三百多亩,二十多个品种,每年农历四月八前后盛开,小满后凋谢,花期月余,花色分红、紫、黄、白、粉、绿六大色系单瓣多,复瓣较少。花型分单瓣型,托桂型,皇冠型三大花型。近年来发现有黑色珍贵牡丹出现,更是王中王,国色天香,倾国倾城。

   万花山牡丹因其生长在黄土高原上,所以在这种生态环境中长期生存进行着系统发育,年深月久便形成了“性宜冷畏热,喜燥恶温”的生态习性,由于它的立地条件干旱少雨,年生长量也很少,因而形成了矮小灌木。高不过1米,由于自然杂交有时一株花上还能竞放数种花色,花盏艳丽,芳姿可人。

   崔府君庙

   在万花山的东坡上,有一院小小的庙宇,建于何朝何代已无法考证。仅据明朝弘治年间延州知府李延寿镌碑称,他于丁已年(1497年)游万花山时,已有此庙。庙院内有柏树两棵,牡丹花两蓬,形成一幅对称图案。李延寿游牡丹山题诗两首原碑立于两侧,因年代已久字迹剥落,又于东侧依原样新镌刻石碑一通,上刻游诗二首:

   其一:劝巡行到牡丹山,其二:一株豪垒人争赏,

       花发偏宜雨后看。      守似延安花满山。

       万朵鲜荣无异种,      远近随风香馥郁,

       一樽噙赏有同官。      高低迎日锦烂班。

       清香动处风初红,      好呈雨露时滋息,

       乌帽簪来露未干。      莫遣儿童浪折攀。

       自是天然真富贵,      只恐和根移上苑,

       何须白宝巧为栏。      追陪黄紫近天颜。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2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