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历史文化>>正文

西乡县戏剧与曲艺(2)

2012-10-21 22:19:34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游遍西安,出行必备!《2012陕西年票》加《忒色西安》共计:105元 【点这里淘宝购买

    建国后,在“百花齐放”文艺方针鼓舞下,一批文艺工作者立志将此陕南“土特产”跻身于祖国剧坛,创作出数十个优秀节目,如1960年陕西省小剧种会演,县剧团演出端公戏《双献料》、《让课》获得成功。农民作者明登文创作的《一分工》被录制唱片,并出席了全国青年业余文艺创作会,受到周总理的接见。东风文工团演出的《养猪场上》被选拔为陕西省代表团赴京参加全国职工业余文艺会演的节目,荣获创作及演出奖,使这一土色土香的剧种得以崭露头角。
    (五)山歌剧:是本县独有的戏剧品种,县剧团根据白龙塘民间故事创作的《鲤鱼招亲》,以山歌小调配曲,1956年获汉中地区会演二等奖。1958年,该剧与端公戏《赶工》一同参加西北五省戏剧会演,风靡西安,中央歌舞剧院、解放军文工团等7个中央、省级直属剧院(团)纷纷索取剧本,邀请排练,录音播放,并为外宾作了演出,中国唱片公司为山歌剧灌片4张。1990年省青年演员现代戏调演中,县文工团以山歌剧《招夫》参赛,音乐获一等奖,其余六项获二、三等奖。
    (六)地围子:又名“地扑拢”、“地蹦子”,是本县特有的一种民间歌舞小戏,形成于白龙塘贯溪村。据贯溪老艺人谈,“地围子”的兴起约在清同治年间,综合山歌、小调和社火,说唱兼备,载歌载舞,带有杂技成份,宜于田坝地头演出,多为一旦一丑或两旦一生,一个角色一个调,演员可按剧中人物性格及嗓音特点,选唱俚曲,手中多有道具,如扇子、手帕、草帽、红绸子、马鞭等,艺人善于即兴表演,诙谐风趣,乡土味浓。伴奏以板胡为主,笛子、二胡、三弦为辅,配以小锣鼓,气氛轻盈欢快,传统节目有《柳二姐赶会》、《顶灯》、《贾金莲赶船》、《卖线》、《二娃子断磨》、《割麻草》等30余出。建国后,经整理改编,《送郎当义兵》、《赶会路上》等剧参加省、地会演,获得好评。
西乡县主要戏曲剧种表

上一页
[1] [2]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最近更新
 
图文阅读
 
陕西景点
 
陕西美食
 
陕西特产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2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