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历史文化>>正文
明.中山王徐达后裔——流落汉中西乡县之谜考(10)
2011-11-20 15:45:47  来源:三秦游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更多

    这就是为什么几百年来被称之为“徐编桶爷”原由。但有些功利心切的人不认为,坚持把“徐编桶爷”叫“徐偏统爷”,“偏”解为“副”就是官居副都统的武职。其实这是不懂历史。明朝唯有都督,洪武帝将全国军队分为左、右、前、后、中五军,其最高长官为都督(正一品),副职叫都督同知(从一品),再下都督佥事(正二品)等等,武职内无都统这一职。都统一职,是清朝武官职务(正二品),其副职为副都统(从二品)。按照徐辉祖去世的年龄,和其他地方徐氏族谱记载,“徐编桶爷”逃亡时就是一个小青年,应该还没有公职,怎能把后朝官衔强加到前朝人身上?万不能出现岳飞打张飞的事情!

    未经历过政治运动的人,是不知到政治的残酷性,不要只看到其风光、显赫的一面,政治有时是要流血、掉脑袋,灭门、灭户、灭族的。远的不说,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人都知道政治运动的内涵是什么。被整死,家破人亡,打残废的凄惨无比。更何况是古代的明朝。

    建文靖难一事,受害者不但是中山王后裔如此悲惨;就是“徐编桶爷”(徐均宝)的外公,东瓯王汤和的后人,也因受到冲击、牵连。其后人逃亡到江苏扬州,2010年后,其后人才显身露面,并将其族谱捐献给交给扬州政府。可以想象到当时涉及面之广,之惨烈,它是全国性的政变斗争。写到这,我不禁想到另一个太巧合的事。那就是,同时期建文皇帝出现在汉中西乡一事。他是否与我们这支人有关联?

    “徐编桶爷”与建文皇帝是否有关系?

    “徐编桶爷”与建文帝是否有关联?是同期到达,还是先后到汉中西乡?“徐编桶爷”是否后来也肩负有暗中保护建文帝的重任?

    《太祖实录》史载。建文四年夏六月乙丑,帝知金川门失守,长吁,东西走,欲自杀。翰林院编修程济曰:“不如出亡”。少监王钺跪进曰:“昔高帝升遐时,有遗箧(qiè),曰:‘临大难,当发。’谨收藏奉先殿之左。”群臣齐言:“急出之!”俄而舁(yú)一红箧至,四围俱固以铁,二锁亦灌铁。帝见而大恸,急命举火焚大内,皇后马氏赴火死。程济碎箧,得度牒三张,一名应文,一名应能,一名应贤。袈裟、帽、鞋、剃刀俱备,白金十锭。朱书箧内:“应文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西房。”帝曰:“数也!”程济为帝祝发。吴王教授杨应能愿祝发随亡,监察御史叶希贤毅然曰:“臣名贤,应贤无疑。”亦祝发。各易衣披牒。在殿凡五六十人,痛哭仆地,俱矢随亡,帝曰:“多人不能无生得失,有等任事著名,势必穷诘;有等妻子在任,心必萦系,宜各从便。”御史曾凤韶曰:“愿即以死报陛下!”帝麾诸臣,大恸,引去若干人。九人从帝至鬼门,而一舟舣(yǐ)岸,为神乐观道士王升,见帝,叩头称万岁,曰:“臣固知陛下之来也。畴昔高皇帝见梦,令臣至此耳!”乃乘舟至太平门,升导至观,已薄暮矣。俄而杨应能、叶希贤等十三人同至。

    当时建文帝有两个皇子:长子朱文奎,7岁,次子朱文圭,2岁。朱文圭,史称建庶人,被成祖幽禁在广安宫,直到英宗天顺年间才被放出来,当时已经57岁了。由于一直被关在宫内,出来时连牛马都分辨不清。然而作为建文帝长子的朱文奎却一直下落不明,《明史》中说“燕师入,七岁矣,莫知所终”。所谓的“靖难之役”长达4年,并非朝夕之间,朱棣进入南京时,江南、西北、西南、东南等大部分还都不在朱棣的控制之下。

    建文帝逊国为僧,云游四方。正如《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建文帝从南京逃出后,带着杨应能、叶希贤、程济两比丘一道,隐名易服,云游天下。到处留下其足迹,但建文帝在西乡一带驻锡最久,达四十年,圆寂也在此。陕西省志、汉中府志、西乡县志均有记载。

    清康熙《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汉中府部》载:“建文崖,在(西乡)县西南三百里,古名红崖,崖广四十里,碧光映文水之波,晴霞泻松澜之瀑,明建文皇帝潛修处。”“梅雪禪师塔,在左西峡,明建文帝入蜀,禪师相隨,圓寂于此。”康熙·《西乡县志》也载有建文崖、梅雪禅师塔,均为“建文帝隐居处”,其省志、府志皆如此说。清康熙·西乡知县史左所写的《建文崖颂》一文,抒发对建文帝逊国隐居西乡县的感慨,文中说到建文帝与其旧臣程济隐于西乡,二人俱圆寂于此。  清·吴秉权《纲鉴易知录》中对建文帝游汉中一事也有记载。民国·姚效先《西乡胜迹录》载:“明建文帝入蜀,禅师御史程济柤隨,园寂于此” 。清《汉中府志》载:“建文崖,在西乡县西南三百里,古名红崖。明建文帝隐此”。到县北五佛崖的五佛寺当了和尚,最后病死在五佛寺,下葬在五佛崖(原西乡地,今属南郑白玉乡,乡政府附近有法印和尚墓,传说为建文帝墓。)在五佛寺留下另一首诗:
       牢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        

    新浦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如今在建文崖(又称佛头山挂榜崖)近年又发现百米高崖上的18字“天书” 疑是建文帝墨宝(号召标语或联络标记)。崖下古道为茶马古道。从崖向南,翻过高高的牛背梁,就到了通江的空山坝,自古以来,这里一直和荔枝古道、米仓古道齐名川陕间的又一条古道。按常理,米仓道是最宽坦的川陕官道,人来熙攘,而西乡罗家寨的这是个茶马古道,也是商旅往来川陕的通途,但行走的人相对少些。按照当时情景,建文帝君臣防避追杀的实际情况,选择了西乡境内这条崎岖、偏僻但却安全的茶马古道来往于接壤的四川通江等蜀地。如今,在建文崖周围不远的地方,有叫朱家坝、朱家河的村落,还居住有一些朱姓人家,问其来源,只言传是从四川通江迁徙过来,其他都不知道,好似无根之木,是否这些人就是建文帝后裔,也不敢妄加猜测。这个地方也是西乡与汉中南郑、四川通江两省三县交界之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影像
更多
 
最近更新
 
图文阅读
 
陕西景点
 
陕西美食
 
陕西特产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1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内网友交流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三秦游群③:81817349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陕西省外网友咨询QQ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三秦游群⑥:146721821
三秦游群⑦:146722016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陕ICP备075012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