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民俗风情>>正文
渭城区生活风俗
2011-10-31 13:46:01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更多
第一节 服饰
    清末,男着长袍马褂,女穿大襟衣衫和盖脚裙子,女衣绣有花边图案,戴银戒指、耳环。富人以绸缎制衣,民众以土布为料。民国时期,男着上褂下裤,女穿红袄绿裤,男女均有扎腿(裤脚用扎带扎紧)习惯。富人皮裘绸缎,民众一单一棉。颜色多为冬蓝夏白,人们衣着有“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俭朴习惯。衣着普遍单一陈旧,一般只在过年时着新衣,贫困人家,更是衣不遮体,冬不御寒。
    1949年后,人民的衣着有了明显的变化与改善,长袍已逐渐淘汰,男穿对襟衣褂或中山装、列宁装,女着两用衫、西裤。多为裁缝制作,式样越来越讲究,质料也从棉布到化纤、绸缎、呢料,花色、品种也逐渐多样化。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搞“革命化”、“军事化”,青年男女都穿草绿色军装,其它衣着式样很少,为黑、蓝、灰等颜色。近几年来,西服、套服、羽绒服、风衣、夹克广为流行。衣料、做工则更为考究。人们衣着丰富多彩,平时穿衣已远超昔日过年时穿着,衣着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第二节 饮食
    建国以前,民间以小麦、玉米为主食。早、午、晚三餐,以稀粥、面条、馒头为食,平时以捞面为最好,谈不上副食及油盐调料。来客或过节时吃臊子面、烙油饼,调剂生活时多蒸酿皮(亦称凉皮)、摊煎饼、包饺子等。普遍喜食“油泼辣子(biáng biáng)面”、“油泼辣子蒸馍”。多数家庭粮食不能自足。每年春季青黄不接之时,常以糠菜代食。民国十八年(1929)关中大旱,三年六料绝收,卖儿卖女,老弱饿死,青壮逃亡,当时人口减少三万多,人民生活得不到基本保障。
    1949年后,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除60年代初困难时期外,粮食自给有余。城市粮食定量供应,市民不为粮发愁。尤其在80年代,人民饮食改善较大,除大米、白面、玉米等主食充足外,副食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牛奶、蔬菜、肉食、蛋等已进入百姓餐桌。人民的膳食结构由单一的食粮向奶、肉、蛋、菜、粮搭配食用发展,开始讲究营养价值。
第三节 住房
    民国时期,民间住宅因各家的条件而建。顺塬一带,多挖窑洞而居。平原农户多盖单面厦房居住,穷人多以草棚或城洞栖身。富户人家则多建四合院,大部分民居都杂乱无序,阴暗潮湿。
    1949年后,城乡居住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城内的居住小区、居民楼、家属楼建设达150万平方米,草棚、城墙洞的居民已迁入单元式楼房。人均住房面积由50年代的3.8平方米,发展到80年代的6.35平方米,新楼房普遍建筑质量高,且向阳,卫生设施俱全。农村在80年代,兴起了建房热,农民“仓里满,囤里流,拆了旧房盖新楼”。据统计,1987~ 1990年新盖住房70多万平方米,平板二层楼房,村村都有,还有的用瓷砖贴面,面貌焕然一新。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近20平方米,城市住房条件不断改善。城乡民众已基本实现安居乐业。
第四节 用具
    民国时期,民间生活用具比较简陋。屋内陈设除土炕、土布被褥外多有1个箱板架和1对木箱。富户人家有自鸣钟(打点摆钟)和字画装饰,厅堂放木桌、木椅待客。普通人家来客,多让坐炕上,炊具、茶具多为粗瓷壶、碗。
    1949年后,民间日用器具有较大变化。50年代,保温瓶已普及。70年代末,青年人结婚追求的是手表、自行车、收录机、缝纫机“四大件”。钟表、收音机、沙发椅已进入普通家庭。80年代青年人结婚追求的是彩色电视机、录音机、冰箱、洗衣机等“四大件”,席梦思床、电热毯、塑料日用品、录音机、石英表、组合柜等用品已为众多家庭所使用。另外,煤气灶、烘烤箱、微波炉、电饭煲也进入城区部分人的家庭。家用电器产品的迅速发展,为人民生活带来了方便。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影像
更多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1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内网友交流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三秦游群③:81817349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陕西省外网友咨询QQ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三秦游群⑥:146721821
三秦游群⑦:146722016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陕ICP备075012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