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民俗风情>>正文
秦都区岁时节令习俗(2)
2011-10-30 15:19:03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更多

    三、燎荒荒与炒干豆
    正月三十日晚上,家家在自己门前的大路上烧一堆柴火,一家大小从火上跨来跨去,有的还抱着被褥在火堆上一转,此地叫做“燎荒荒”,象征四季平安,消灾免难,意为年尽月满,准备生产,烧去荒草,待雨下种。
    时隔两天为二月二,人常说“二月二,龙抬头”,时在惊蛰和春分之间,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纷纷从冬眠中醒来。此日,人们要将烙干的馍和包谷颗或豆子等类进行爆炒,熟食之,叫“食毒虫”或炒蝎子。意取蹦蝎子,说:“吃了炒干豆,可免蝎子蛰。”
    四、清明节
    境内人称“寒食”。届时要给祖坟添新土整修、去草、烧纸祭祀。
    清明共三天,由前一天算起。期间,出嫁之女要回娘家上坟。民国以前,一些较大的户族在给祖坟化完纸后,由一名负责人,按上坟人数分几个麦面蒸馍。渭河两岸清明上坟的习俗大同小异,将去世未过3年的栎为新坟。渭河南过春分就要给新坟烧纸祭奠。渭河北是在清明的前一天,给新坟烧纸添土。
    解放后,有所革新,多是老人带着子女扫墓,一般为鞠躬默哀。每年各学校、共青团要组织青少年祭扫烈士陵墓,慰问革命烈士家属,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清明正值仲春时节,气温渐高,草木萌发,大地青绿。古代文人学士有出外踏青游览之习惯,许多名篇,即由此诞生。解放后,清明前后,各学校、机关、工厂纷纷组织职工、学生春游。今经济富裕的农村也包乘专车组织村民游览。
    五、端阳节
    农历五月五日,是民间传统节日,境内人称“端午”。此时正值夏至前后,寒气除尽,热气饱和,各种病菌容易传播。因此,民谣有:“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蒲剑斩百邪,鬼魅入虎口。”人们习惯把艾蒿挂在门上,取“驱魔避邪”之意。小孩、妇女戴香包、缚五花绳。香包是用丝绒和香药做成,小巧玲珑,香气喷鼻,是传统的手工艺品。另外,这一天还在屋内外洒雄黄水,在孩子的耳、鼻、额头涂抹,用来祛湿解毒,驱虫除秽。
    端阳节之前,秦都还流行着出嫁的女儿、外甥给父母、舅家送绿豆糕的风俗,寓去暑降温之意。在女儿、外甥给父母、舅家送过节礼之后,娘舅家给女儿、外甥家又送粽子、獾馍等。女儿结婚的第一年,礼仪更是讲究,给娘家父母送绿豆糕时,还要带上酒、肉等类东西,称“四色礼”,娘家给女儿送粽子时也叫“追节”,除带粽子、獾馍外,还带竹窗帘等。进入80年代中期,除送以上这几样东西外还送电风扇等。
    六、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正是月圆色皓,青天碧海的秋季中期,境内人称之为中秋节。自魏晋以来,即流传着“中秋赏月”之风俗。至隋唐尤盛,唐明皇为了庆贺自己的生日(农历八月初五日),从八月初五到八月十五日,以十天时间普天同庆,尤以十五夜为最。中秋节晚上,家家在月亮能照射到的院子中摆一张桌子,供奉上一个内包糖、芝麻、表面有压制花纹的大饼,还有数个小饼及其它如梨、枣、苹果等类水果与月饼,全家人围桌而坐,叫“祭月”。祭月活动一毕,将大饼分成数块,每人一份,庆贺团聚。如有人不在,也要给留一份。因此,塬上塬下将这种馍叫做团圆饼。
    这个风俗,世代流传,城乡居民对此十分重视。解放前由于人民生活困苦,一般人家只烙一个大饼,象征性地表示一下。解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祭月除大饼之外,增添了瓜果之类。每到中秋节晚上,全家团聚在一起,边吃边赏月,甚是惬意。
    节前,出嫁之女或外甥为了表示不忘记娘舅家,还要给娘舅家送月饼,但必须在八月十五日前。
    七、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重阳节远在战国时代已成风俗。时值秋高气爽,民间以重阳登高为乐。解放后,机关、学校与工厂等单位,组织职工拔河、越野赛跑等体育活动。
    1987年,又规定此日为“老年节”。每到这天,各单位由专人负责,组织老干部旅游、开展老年体育活动等。
    本地民间还流行给出嫁的女儿送花糕和柿子的风俗。花糕是塔形的大馍,里外两层。在两层中间夹着红枣,外边再做一条小龙盘绕,龙头扬过馍顶,馍的顶面上还插涂着各种颜色的小花。给出嫁女儿第一年送的花糕特别大,一锅只蒸一个,去女儿家时要用扁担挑上,以后如果再送就小得多了。
    女儿生了孩子,第一年重阳节时,娘舅家送4个花糕,其中两个算是孩子的舅家给外甥送的。娘舅家给女儿和外甥送花糕时,还带上10个或15个柿子。送花糕和柿子必须在农历九月九日以前。
    八、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民间传统节日。这天吃的腊八粥一般用玉米大糁子、黄豆、麦面条、炒胡萝卜、白萝卜、菠菜、白菜、豆腐及各种佐料做成。先把大玉米糁子、黄豆煮熟,然后加进少量的麦面条继续煮,等到面条煮熟后,再将炒好的菜和各种佐料倒进锅里。吃腊八饭一般讲究在早晨太阳未出来之前,并有一句俗语:“腊八吃的早,地里不长草。”吃腊八饭还讲究煮一大锅,一顿吃不完,中午热一热再吃,中午吃不完,晚上再热再吃。说:“腊八姓张,越热越香。”另外还有一种习惯:吃腊八饭要吃八碗,为了凑数,多用小碗,预示谷物丰收。
    解放前吃腊八粥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意识。现在过腊八节虽是继承了过去的旧风俗习惯,但由于大米、面条等饭平时吃的多了,借此节日调剂一下饭食,换换口味。因此在这天,不但群众自己做着吃,一些工厂、机关、学校的集体灶上也做。物料种类比过去更多更全,味道也更可口。

上一页
[1] [2]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影像
更多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1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内网友交流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三秦游群③:81817349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陕西省外网友咨询QQ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三秦游群⑥:146721821
三秦游群⑦:146722016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陕ICP备075012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