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概况介绍>>正文
陈仓区卫生防疫(4)
2011-10-19 0:07:14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更多

第四节 卫生工作
    爱国卫生组织
    本县爱国卫生运动开始于1952年4月。1953年成立宝鸡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下称“爱卫会”),办公室设在县人民卫生院,工作人员4名。1958年,县并于市,爱卫会随之撤销。1962年4月11日,复设宝鸡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1969年8月14日,改称宝鸡县爱国卫生运动指挥部,具体工作由县合作医疗办公室负责。1972年6月28日成立爱国卫生运动指挥部办公室,设于县人民卫生防治院。1975年11月23日复称宝鸡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设于县卫生防疫站。1981年迁入卫生局,有干部3名。1989年增至5名。
    除“四害”、讲卫生
    1952年,开展群众性的“四灭”、“四无”、“四有”卫生竞赛活动(四灭:灭蚊、灭蝇、灭鼠、灭麻雀;四无:无粪便、无垃圾、无污水、无蚊蝇;四有:人有厕所,猪羊有圈,家禽有窝,水井有盖),控制了痢疾等肠道传染病的发病率。1958年,全民动员,扑灭麻雀。七十年代除“四害”的重点为灭鼠和灭蝇。
    1980年以来,本县鼠害严重。据测,全县农作物因鼠害减产5~10%,部分田地减产达50%。每年仅玉米一项就被鼠毁掉160多万斤,鼠传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四害”之首。县爱卫会每年在春、秋季节,组织两次大规模的灭鼠活动。迄1985年,前后15次灭鼠9176267只,鼠类密度都有明显下降。
    1984年,县爱卫会在川、塬农田运用“旱田防治鼠害综合技术”灭鼠,达到国内同等先进技术水平,宝鸡县在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召开的会议上做了经验交流。县爱卫会编写的《开展农田灭鼠的几点做法》被陕西省爱卫会收入文件汇编。
    1986~1988年,在全县建立了5个专业鼠情测报点,共计灭鼠549万只。
    1989年,重点在川、塬19个乡镇开展春、秋两次突击灭鼠活动。全县共用各种灭鼠药品200多公斤。配制毒饵90000多公斤,农田投放面积33.1万亩,室内投放55.08万多间,毒饵覆盖率达90%以上,灭鼠效率达95%。
    城镇卫生
    本县城镇卫生工作自爱卫会成立后就已全面开展起来。1975年,虢镇卫生清洁队成立,负责街道清洁工作。在街道建立起公厕、果皮箱、痰盂、垃圾箱等卫生设施。1985年,清洁队有22名清洁工,配备有1辆洒水汽车、2辆小四轮拖拉机和12辆人力车。
    1982年,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集中力量解决城市的脏、乱、差。
    1984年以来,开展了文明卫生城镇建设活动。1986~1988年,本着“抓虢镇带六镇,抓城镇带农村”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对城镇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收到明显的效果。具体表现在:1.城镇卫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依法治城,促进了文明卫生城镇建设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按照县政府颁发的《城镇市容卫生十项规定》和《宝鸡县城镇环境卫生管理暂行办法》,3年来县爱卫会组织各种大型检查评比活动31次,处罚和通报批评了37个卫生较差单位,表彰、奖励了75个先进集体和80名先进个人;3.积极开展“爱国卫生月”活动,加速文明卫生城镇建设的步伐。
    1989年,根据本县实际,坚持以镇带乡,以乡促镇,抓点带面,综合治理方针,在抓好小城镇规划建设的同时,在7个建制镇开展卫生先进单位评比竞赛活动。评比出县功、虢镇、坪头3镇为先进单位。
    乡村卫生
    1950年,以“两管五改”(管水、管粪,改水井、改厕所、改炉灶、改牲畜圈棚、改室内外环境)为重点,开展乡村卫生工作。
    1953年,县爱卫会提出了“五有”、“八净”等卫生工作措施。
    1963年以后,开展了“三挖”(挖厕所、畜圈、涝池底)、“四换”(换旧墙、旧炕、旧烟囱、旧锅台)、“五清扫”(清扫街道、院落、畜圈、厕所及“三不管”的地方)、“四改”(改造厕所、猪、羊圈、堆肥点、炕灶烟囱)、“三统一”(人、畜粪便统一收集、处理、分配)等卫生与搜积肥相结合的活动。
    1984年以来,乡村卫生工作由“两管五改”发展到文明村镇建设。对于卫生工作搞得出色的由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其“文明村”称号。到1987年本县文明村有7个,分别是虢镇镇水莲寨村、晁峪乡新庄村、阳平镇宝丰村、杨家沟乡巩家泉村、天王镇天王村、固川乡坊塘村、八鱼乡姬家店村。1988年,被评为文明村的有甘峪乡坪套村、上王乡吴家庄村、周原乡五联村。1989年,通洞乡孟家原村、坪头镇坪头村、陵原乡宝陵村分别被授予“文明村”称号。
    在开展文明村镇建设同时,1986年,县爱卫会重点抓以改灶改水为中心的“两管五改”工作,使本县农村的卫生面貌得到进一步改善。到1989年,全县人畜饮水工程已完成329处,受益人数达20多万,占需改水人口数的84.78%(其中饮用清洁卫生水人数占需改水人口数的62%)。全县共有自来水井、深水井、大口井和插管井3615眼。山区已有23852户群众改了灶,占山区总农户的89%;川、塬12个乡镇的51100户改灶任务也接近完成。同时,在坪头镇码头村试点中,除对农户普遍改灶外,还安装了10台太阳能灶,建起40个沼气池。
    食品卫生
    1966年,县卫生防疫站卫生组,设专人监测和管理全县食品卫生工作。1972年5月,与县医院一起对县饮食服务公司、食品加工厂等31个单位的297名职工进行健康检查,对查出患有传染病的195人及时给予调离治疗。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管理条例》颁发后,县卫生局等8个单位于6月29日联合发出《关于认真执行〈食品卫生管理条例〉,进一步做好食品卫生监测工作的通知》,规定了食品卫生监测的范围及方法。1980年4月7日,县卫生局、工商局联合制定了《宝鸡县食品卫生许可证颁发管理办法》。从1989年10月起,采取健康检查与发证结合的办法,对食品经营人员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两年更换一次卫生许可证。
    1982年7月28日,成立宝鸡县食品卫生领导小组。1983年,在工商行政管理所的协助下,虢镇、虢镇车站及县功3处的食品摊贩每人制作工作服一套,并制作了防蝇防尘罩。同年,县防疫站对全县610个生产经营食品的2248名从业人员(含个体摊贩349人)做了健康检查,对查出的89名传染病患者,均及时调离或停止营业。
    1984年4月,县防疫站卫生科配备5名卫生监督员。同年10月,独立设置了食品卫生科,有工作人员4名,食品卫生检查员28名。11月,卫生局、工商局、粮食局联合发出《关于做好食品从业人员体检工作的通知》,规定从事食品工作的人员,均需经过健康检查,单位及个体均须办有《卫生许可证》方可开业。1985年,对全县216个生产、经营食品的单位和个体户进行了整顿,检查出不符合卫生要求或无证开业的有52个,分别作了停止营业或罚款处理。同年3月,防疫站成立食品卫生档案鉴定小组,开展食品卫生建档工作,以利于食品卫生工作的管理。
    1986~1988年,县爱卫会组织19488名食品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体检率在97%以上。对查出的3种传染病患者(共192人)均调离原工作岗位。
    1989年,全县组织9次食品卫生大检查,通过检查共处罚14户,停业整顿20户,限期改进35户,销毁变质食品、饮料470公斤,并对1626个食品制销单位、3878名从业人员进行体检,体检率达98.15%,使25名传染病患者改业其他工作。
    1988~1989年,县防疫站分别被省、市卫生部门评为贯彻《食品卫生法》、食品卫生管理和检验技术先进集体。
    学校卫生
    学校卫生的主要任务是搞好清洁卫生和体育锻炼,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防病措施。从1951年开始,对虢镇中学、虢镇小学的学生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1955年,县人民卫生院为全县31所中小学各培训1名保健教师,配发29个保健箱。1962年,虢镇中学体检资料表明健康方面有问题的学生占受检人数的100%。其中:砂眼患病率96.9%。1977年,县防疫站加强学校卫生工作,开展学生生长发育状况调查、学生常见病防治、学生视力监测及眼睛保健操的推广等项工作。在部分学校建立学生视力卡,为防治学生视力下降提供依据。1983年协同教育部门对74所中、小学的14388名学生建立了健康手册,两次培训保健教师78名。同年3月,对8所中小学进行口齿病调查,受检547人,其中患龋齿者占53.56%、牙龈炎占64.88%、牙结石占34.77%,明确了学生口齿病的防治方向。
    1985年,县防疫站对1982年至1983年的1998名高考生和1985年的795名高考生体检资料分析表明:完全合格者229人,合格率28.81%;限报者564人,限报率70.94%;不合格者2人,不合格率0.25%。专业受限主要为视力问题,占受限学生的86.53%。
    近年来,近视眼成为在校学生的多发病。1985年,对近几年学生视力情况做了比较:1981年,学生视力下降占受检人数的8.57%,1982年占12.57%,1983年占17.55%,1985年占23.96%。对此,县防疫站提出了改善学生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的建议,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
    1989年,对虢中、虢小、虢镇初中3所学校的2540名学生进行健康检查。其结果,血色素偏低1578人,脊柱弯曲9人,扁平足517人,龋齿366人,砂眼128人,视力低下1185人,其他73人。通过检查,掌握学生的健康状况。同时,对全县533所学校97631名学生进行了驱蛔服药工作,服药率达99%,驱蛔率达78%。
    劳动卫生
    本县多数企业设备简陋,福利待遇差。工人接触的有害物质主要有粉尘、铅、苯、铬、锰、氟及高温和噪声等。县防疫站卫生组配备专人,对有害物质给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进行监测。方法是“定期普查,综合分析,向有关企业提出建议,协助改进”。1982年,为工人普遍建立了劳动卫生与职业病档案。规定每半年对铅、笨等毒物测定一次,每年为接触有害物质的工人体检一次。
    1984年5月,对426个乡镇企业的15689名工人的劳动卫生状况和健康状况做了调查,尘毒、噪声、高温的危害普遍存在。有职业性危害的企业341个。为此,县防疫站提出防尘除尘、防毒除毒等预防措施,督促改进。
    1985年,对清溪乡硫化厂、磻溪乡机砖厂、杨家沟乡巩家泉电石厂、宁王乡综合塑料厂、阳平乡宝丰铝制品厂5个点调查,均未发现职业病患者。
    1989年,在加强企业劳动卫生管理的基础上,对喷漆、电镀、水泥、针织等20个工厂的有害作业工人896人进行了职业病体检(其中拍片592人),发现矽肺О+50人;接触物理因素的有2名轻度耳聋和21名观察对象。同时,对部分工厂的尘、毒、物理因素作业点进行了监测,共采粉尘56份,超标22份,合格率58.9%;毒物22份,均合格;物理因素41份,超标31份,合格率为24.4%。对44名放射人员进行了体检,体检率80%。并配合市防疫站对46名从事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了剂量监测。
    废水处理
    本县部分地区因饮用高氟水,致氟斑牙、氟骨症患病率较高。五十年代,采用漂白粉进行消毒。1958年,宝鸡县人民政府颁发了《宝鸡县环境卫生管理暂行条例》。1963年进行了全县水源水质调查。1979年9月,对驻虢镇地区中央、省、市属18个厂矿的废水作了调查:每日排人渭河的工业废水约为121000吨,含有氯化物、汞、铅、铬、氟等有毒有害物质。1984年,防疫站选择8种不同水源检验分析,自来水、深机井、大口井(有防护措施)水质较好,手压式插管井及泉水次之,窖水最差,细菌每毫升达160万个,大肠杆菌7230个/L,超标千倍以上;锰含量每升3.5毫克,超标34倍。
    1985年,工业污水日排放量118827吨;生活污水日排放量19324吨。工业污水中含有铬、镉、铅、镍、氰化物、酸碱等有毒有害物质,但未造成重大环境污染。另外,生活饮水,水源污染严重,三氮、砷、硒、铅、氟化物等含量超过饮水卫生标准,细菌总数和大肠杆菌群超标率分别为67.7%和87.78%。

上一页
[1] [2] [3] [4]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影像
更多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1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内网友交流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三秦游群③:81817349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陕西省外网友咨询QQ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三秦游群⑥:146721821
三秦游群⑦:146722016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陕ICP备075012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