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概况介绍>>正文
陈仓区水利工程(1)
2011-10-16 20:45:18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更多

    本县水利之兴起,最早可追溯至大约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当时,为在地表以下深处汲水,已经建有井泉之类的小型简易工程。另据史料记载,创建于西汉武帝年间(前140~前87)的县境外的成国渠,于三国魏明帝青龙元年(233),改由本县境内千河引水,当系本县最早的引水灌溉工程。清乾隆五十年(1785),《宝鸡县志》中绘制的本县水利工程分布图(附图)虽系平面示意,但从中可知当年水利建设之梗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本县水利建设开创了新纪元。据1987年统计,全县共建成大、中、小型蓄、引、提工程4638项(附水利工程现状图),发展设施灌溉面积56.2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49.52万亩,为1949年前的十余倍。
    1988年,全县各类水利工程总投资为543.14万元,比1987年增长34.5%。其中国4 家投资359.73万元,比上年增加了63.9%,群众自筹资金191.91万元,比上年增加了4.1%。
    1989年,全县共建成大、中、小型蓄、引、提工程4641项,水利设施面积和有效灌溉面积稳中有增。
第一节 蓄水工程
    本县蓄水工程有两类:一为陂塘涝池;一为水库。
    陂塘涝池
    据1989年统计,全县共有陂塘涝池336座,总蓄水量346万立方米,控制有效灌溉面积1.09万亩。
    本县各村镇,尤其在原区,为供人畜用水,旧日常在村内、村边、路旁、地头,依自然低凹地形,多建涝池,以收聚地表径流。因其容积有限、水源常受季节干旱雨涝影响,涸盈无常。大都不兴灌溉或水产养殖之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继续修建涝池外,还兴建了大量陂塘。其水源有的依赖渠道、水库、抽水站、机井等水利工程供给;有的引河流、泉水蓄存。蓄水除用于人畜饮水外,亦作为灌溉调蓄或水产养殖之用。阳平乡的苟村、野寺、第六寨、杨家堡等村,利用自然壕沟蓄水,干旱时,供农田灌溉,平时养鱼,陵原大队为解决人畜用水,六十年代在村中建成圆形陂塘一座,容积3000立方米,干旱时,还可提供灌溉用水。七十年代中期,清溪乡建陂塘44座,总蓄水能力45万余立方米。其中33座建于马尾河渠灌区,蓄水能力20.80万立方米,平时通过渠系来水蓄存,灌溉时以调节渠首引水之不足。这种和渠系紧密连接在一起的陂塘,被群众誉为“金线吊葫芦”。虢镇镇的光芒、高家塄、西堡、北堡4个村,先后于七t年代后期和八十年代初,在周原塬原边建陂塘5座,蓄存冯家山东灌区来水,发展喷灌550亩,兼收养鱼之利。
    盲目兴起陂塘,质量不高、渗漏严重、长期搁置,造成浪费,本县也有。周原乡王家村,地处冯家山水库东灌区,且为自流灌,条件很好。1974年动员群众修建30亩大的陂塘,修修停停,搞了6年终未建成。投工6.50万个,投资1.63万元,30亩农田整整荒芜6年。1979年,在群众呼声下,国家又补助0.8万元,用机械填平,恢复了农耕。
    1958年以来,有的乡村于河谷、支流、沟道中建坝蓄水,其型式、作用与小型水库同,唯容量不足10万立方米,亦被列为陂塘。钓渭乡的高桥沟陂塘,建于1958年10月,是本县兴建最早的一座,容量3万余立方米,灌溉面积200亩,现已淤废。其上、下游于1977年各建1座,上游已淤废,下游至今完好,平常灌溉受益面积400亩。近年,该陂塘对外承包养鱼,每年收入500元。清溪乡于1958年在祈家沟建陂塘两座,工程质量差,不曾蓄水,未用而废。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此类陂塘大量兴建。据1982年“三查三定”调查,这类陂塘虽有一定效益,但淤积均很严重,且常受洪水威胁。龟川乡交口陂塘,建于1972年,有效容积4万立方米,至1981年的10年间,全部淤积,失去储水能力;双白杨乡杜村冯家沟陂塘,总容积9.30万立方米,建于1975年12月。1978年7月,洪水漫顶垮坝,死二人,经济损失1.8万元。修复后,6年内淤积4.50万立方米,占有效容积8万立方米的一半以上;天王镇孙李沟红光陂塘,13年间,淤积量达4.14万立方米,占有效容积5.80万立方米的71%;金河乡焦家沟陂塘和石桥陂塘,四五年时间,淤积量各达2.90万立方米和4.70万立方米,占各自有效容积3.70万立方米和5.40万立方米的79%和87%。
    水库
    本县兴建水库,始于1958年。斯年9月,马营公社在温水沟建成温泉水库,即今之温泉二库(系小(二)型水库),是本县最早的一座水库。
    1966年至七十年代末,是本县兴建水库的鼎盛时期。止1987年,本县共有小(一)型水库8座;小(二)型水库32座。水库有效灌溉面积24.77万亩,占全县总有效灌溉面积的50%。1989年,全县共有小(一)型水库3座;小(二)型水库20座。水库有效灌溉面积22.49万亩。占全县总有效灌溉面积的48.9%。
    一、小(一)型水库
    1.光明水库
    位于秦岭北麓天王镇境内毛家沟河的红岩嘴。总库容102万立方米,有效容积87万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7.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90万立方米。
    坝型为均质土坝,高33米,顶长137米,宽4米,底宽175.81米。
    溢洪道位于右岸。进口为扇形正堰,堰长38.4米。由溢流堰、渐变段、平流段以及陡坡段组成,全长213.4米。校核洪水为500年一遇,泄流量为每秒165立方米。
    放水设施为卧管与涵洞。卧管共46台阶,每阶高0.5米。单孔,孔径0.4米。卧管斜坡全长51.54米。最大放水开两阶,流量为每秒0.4立方米。涵洞为城门洞型,高1米,宽0.6米,长133米。
    光明水库于1966年9月,由宝鸡县农林水牧局测绘设计,坝高36.10米,总库容138.39万立方米。同年12月,由天王、钓渭两公社组织劳工施工。至1972年12月,完成坝高27.7米,开挖了临时溢洪道后,停建。1974年4月,工程二次上马,钓渭公社所属的高崖和乙家崖两大队退出,由天王公社光明、毛家沟和八庙3个大队施工。1976年5月,完成坝高33米和溢洪道以及卧管涵洞工程。共计土石方量65.5万立方米,总投工日46万个,共投资84.4万元(包括劳动工日折价,每工日按1.56元计),其中国家补助10万元。
    光明水库在施工及运用过程中,曾数次出现问题。1974年5月,涵洞进口闸板断裂;1976年5月,坝背水坡距底13.3米高处,出现渗水;1976年7月,坝迎水坡面与左坝肩出现裂缝5条,其中最长的一条64米,宽15厘米,深2.8米;1980年11月,坝背水坡脚左岸,山体发生滑坡,滑坡体高32米,长46米,滑弧半径70米,下滑2.9米,并有渗水;1981年10月,卧管侧墙砌石局部脱落,出现漏水,最大漏水流量每秒0.037立方米(已处理)。
    2.范家河水库
    位于上王乡境内司川河支流范家河(渭河三级支流,金陵河二级支流)。控制流域面积18.80平方公里,年来水量346万立方米。1980年实测总库容111.5万立方米,有效库容87.5万立方米。1969年10月动工,1974年10月竣工。投劳73万工日,投资101.39万元,其中国家补助25.90万元。
    坝址设于范家河出口处,坝型为粘土斜墙堆石坝,高34米,顶宽5米,顶长106米,底宽101.70米,粘土斜墙底宽41.5米。
    溢洪道位于右岸基岩上。为开敞式正堰,进口宽23米。后接平流段与陡坡,末端为挑流鼻坎。总长151.25米。
    放水设施为卧管涵洞,位于左岸,涵洞长186米,坡降1/300。
    范家河水库,是在边设计、边施工的情况下进行的。施工中,坝基结合槽未清至基岩,坝肩结合槽利用了两岸天然水冲沟,清理不彻底,土方内冻土、干土、石渣、草根碾压不实,结合不良,反滤层层次不清。1971年,卧管与涵洞进口木制叠梁出现严重漏水;1974年7月,左坝肩出现长20米、宽4厘米横向裂缝;同年11月,沿坝轴线方向发生长46米的滑坡段,上下错位28厘米;1976年7月,坝体发生管涌,漏水流量最大时为每秒5立方米,冲走粘土斜墙土方约3000立方米,迎水坡有20平方米塌陷,并有纵横裂缝数处,堆石体上部向上游倾斜。在排除险情时,知识青年张天宝被卧管旋流卷入孔口,不幸献身。
    1973年5至9月,对坝体进行碾压处理,同年10月,对涵洞进口进行了改建整修;1976年11月至1980年5月,对大坝塌陷进行整修;1986年春,对溢洪道及卧管涵洞加固整修,此后蓄水,至此,无异常现象出现。
    3.落花沟水库
    位于赤沙乡小水河上游落花沟(渭河左岸,属渭河一级支流)。控制流域面积36.40平方公里,年来水量501.90万立方米,总库容194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63万立方米。
    坝址设于峡口以上1公里处。坝型为塑型斜墙堆石坝,高41.20米,顶宽5米,底宽155.10米。塑性斜墙底宽40米,并以凿墙镶嵌基岩中。堆石体底宽95.10米。斜墙与堆石体间有反滤层。
    溢洪道位于右岸基岩上,长148米,坡降为1/50。进口呈半圆型侧堰,长30米,首端底宽1米,末端底宽6.5米。
    放水设施为压力隧洞,位于左岸。洞前部为城门洞型,混凝土浇筑。后接钢管并闸阀控制流量。续之以承插式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相接,最后连接钢质管分水:一支通向坝后式水电站;一支人灌溉渠逍。各有闸阀控制。
    落花沟水库属民办公助工程。于1970年元月动工,1976年11月建成大坝,完成土方11万立方米,石方23万立方米。1978年建成输水洞和溢洪道工程。包括坝后式水电站及干渠,总计投资79.07万元,其中国家补助76.40万元。
    落花沟水库工程,在开挖溢洪道时,将渣堆集于坝右侧背水坡,影响坝体稳定,外观不整。原设计是以灌溉为主,兼作发电。今则主要为水电站输水。
    4.鸡峰山水库(原名鸡山水库)
    位于秦岭北麓马营镇境内西岔河(渭河二级支流,清水河一级支流)的支沟消河沟上游,控制流域面积1.7平方公里,总库容162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42万立方米。水源主要来自西岔河,是一座引蓄式小(一)型水库。
    坝型为土石混合斜墙堆石坝。高55米,顶长196米,顶宽6米,底宽219米。
    输水洞位于左岸,总长887米,横穿硬度为11级的花岗岩地层。进口设有放水塔,最大泄流量为每秒13.5立方米。出口入东沙河,向中干和东干渠供水。
    设计洪峰流量为50年一遇,每秒31立方米,故未专设泄洪工程,依靠汛期严格限制水位,由输水洞泄洪,有足够的应变能力。
    1972年7月,县水利水电局上报《鸡峰山水库设计说明书》,同年10月,宝鸡市水利水电局以宝革水发(72)141号文件批准。1974年11月,县水利水电局上报《鸡峰山水库方案变更设计》,1975年10月,市水利水电局以宝革水发(75)112号文件批复:将原设计坝高60米降为55米(即今坝高),并对斜墙及反滤体作局部改变。
    鸡峰山水库(包括灌区),是一项民办公助工程。1970年10月动工兴建,1977年12月竣工。共完成土石方及混凝土方量255万立方米,总投工日215.5万个。共投资443.68万元。其中国家投资94.70万元,社队自筹现款8.54万元,余为工日折价。
    1982年,市、县水利水电局对鸡峰山水库(包括灌区)在进行“三查三定”时指出:鸡峰山水库工程基本符合设计要求,质量较好,可以投入正常运用。1983年9月,市水利水电局对鸡峰山水库通过验收,认为合格。水库运用10余年,情况一直良好,保证了灌溉用水的需要。
    鸡峰山水库在施工期间,先后有8人光荣献身,20人身负重伤。为表彰他们的业绩,1978年,马营公社特在大坝右侧刻石立碑,书其名姓,永恒纪念。
    5.五味峡水库
    位于香泉乡香河支流五峪峡河谷(渭河三级支流,小水河二级支流)。控制流域面积19.90平方公里,年来水量558万立方米,总库容14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32.50万立方米。
    坝址设于峡口。坝型为粘土厚心墙堆石坝,高34.20米,顶宽3米,底宽107.8米。
    溢洪道位于右岸基岩上,未衬砌。进口为侧堰,长25米。后接平流、陡坡。设计过水能力每秒66.4立方米。
    放水设施位于左岸。进口呈流线型,后为涵洞,内装直径为500毫米单排钢筋混凝土管,洞与管间前部用混凝土填塞。管出口设检修与工作两道闸阀。控制流量,最大泄流能力为每秒4.20立方米。管后为叉管:一作泄水,一为水电站引水。二者均有闸阀控制。
    五味峡水库是在“边施工,边设计”的情况下进行的。1970年11月动工。1971年4月,坪头区水电队测绘出五味峡水库库区平面图。1972年8月,设计崮水库枢纽布置图。1972年9月,县水电队编制五味峡水库设计说明书。9月底,完成土石方4.8万立方米,工日5.94万个,投资9.77万元,其中国家补助6.8万元。1974年12月,大坝升至16米,并将原设计涵洞卧管改建成洞内套装两排直径为300毫米钢管。1975年6月,水库工程基本完成。
    1981年,山体滑塌,堵塞涵洞进口。1983年11月,县水电局作出五味峡水库补充设计,提出对溢洪道和放水涵洞改建方案,上报宝鸡市水利水电局。1984年涵洞已改建为现型;溢洪道未变。
    1985年9月20日夜,五味峡水库坝体发生管涌。1986年和1987年,进行了两次灌浆处理,效果有待观察。
    6.磻溪河水库
    位于秦岭北麓渭河一级支流磻溪河上。控制流域面积43平方公里,平均年来水量2631万立方米。总库容240万立方米,其中有效库容183万立方米。
    坝址设于寺沟门。坝型为土石混合坝,高39.50米,顶长158米,宽6米,底宽300米。
    溢洪道位于左岸,为侧槽式,全长255米,溢流堰长55米,末端为鼻坎挑流,最大泄洪流量每秒345立方米。
    输水洞位于左岸溢洪道以下15米处,全长195米,断面2×2米,进口由25.50米高的放水塔控制,泄水最大流量每秒29.40立方米。
    磻溪河水库,1966年8月和1970年8月,先后两次编制设计;1974年2月有补充设计说明;1975年元月,有放水设备方案变更设计;1979年6月有水库复核加固设计。均已上报宝鸡市水利水电局,并有批复。
    磻溪河水库,1971年2月动工。1984年5月全部竣工。施工时,对坝高在37米以下采用水中填土法,以上为机压。1972年4月中旬,大坝迎水坡沿坝轴线方向,有弧长54米一段向库内开始滑动,至1973年5月共滑出16米。与此同时,背水坡堆石体亦发生滑塌,造成反滤体级配混乱,层次不清。1974年4月间,坝体陆续滑动,迎水坡裂缝宽最大为2.8米,顶相应下沉1.7米,滑弧长80米,与背水坡滑弧呈相反方向,并在坝顶相接。后经于迎水坡脚堆石等措施处理,始趋稳定,形成了迎水坡比为1:6.5的现实。
    磻溪河水库(包括灌区)是一项民办公助工程。共完成各类工程量111.2434万立方米,其中大坝工程量为55万立方米。共投劳189.9063万工日。总造价375.1135万元,其中国家补助69.0261万元,余为社队自筹和工日折价(每工日按1.56元计)。
    1983年,磻溪河水库为灌区提供灌溉用水480.50万立方米,粮食平均亩产575斤,比建库前的1970年净增310斤,并为原区1.5万人和千余头大家畜提供了充足的饮水和用水。
    施工过程中,有6人献出了生命,5人身负重伤。人民永远纪念他们。
    1982年,宝鸡县水利水电局,对磻溪河水库工程进行了“三查三定”。1984年12月,陕西省水利水电局、宝鸡市水利水电局对该水库通过了竣工验收。
    7.金家沟水库
    位于八鱼乡金家沟河。1973年9月动工,1975年2月主体工程基本建成。总库容156万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5平方公里。水源主要来自东风渠,是一座引蓄式小(一)型水库(为东风渠灌区蓄水配套而设),控制灌溉面积1.6万亩。
    坝址设于烂泥滩(地名)处。坝型为碾压式均质土坝,高45米,顶长260米,顶宽4米,底宽224.25米。
    溢洪道位于左岸,进口、平流段以及陡坡段等均衬砌,较完整。
    输水设备为卧管涵洞,亦在左岸。
    金家沟水库大坝,是在地质条件不明的情况下建筑的,清基、削坡不彻底,土料质量差,碾压不均、不实,接茬不良。建成蓄水后,出现渗漏、滑坡等一系列险情。坝顶最大沉陷达1.3米。
    1979年,县水利水电局曾在坝基附近重点钻探,坝体是坐落在河床砂卵石透水层上。同年年底,在库内27米以下采用塑料薄膜衬砌处理后,渗漏量减少,但坝基和坝体渗漏仍未间断。为保证土坝安全,近几年采取了限制库水位的措施,蓄水量仅有20余万立方米。
    8.钓鱼台水库
    位于秦岭北麓天王镇境内的伐鱼河(渭河一级支流)上,因其坐落在闻名中外的钓鱼台古迹上游处,故名。总库容272万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138平方公里,平均年来水量8050万立方米。
    坝型为双曲拱型,高48.8米,顶弧长172米,顶宽2米,底宽9米。坝体迎水面和背水面砌筑料石,中间浇筑混凝土。
    溢洪道设于坝顶中央部位,呈溢流堰式,堰长70米,为复式断面,中间段长29米,两边各20.5米。最大泄流量每秒646立方米。
    输水设备为坝体内埋设钢管,后接闸阀控制流量:一于坝后左侧设直径为1000毫米闸阀1座,为东、西两干渠和水电站输水;二于坝后右侧设直径为400毫米闸阀1座,为东高干渠输水;三于坝底部设冲沙闸阀两处,直径各为400与600毫米。以上4座放水闸阀合计,最大泄流量每秒27立方米。
    钓鱼台水库是一项民办公助工程。亦是边设计,边施工。1971年和1972年,县水利水电局曾先后上报“浆砌石重力坝”和“砌石重力拱坝”方案,均未批准;1973年复上报“砌石重力拱坝”方案。同年11月,宝鸡市水利水电局以宝革水发(73)161号文批准设计任务书,同意按“砌石双曲拱坝”方案施工,至时,工程已按“重力拱坝”修筑了5米(坝高);1974年10月24日,市水电局以宝革水发(74)109号文批复“拱坝计算书”,指出坝在稳定方面存在的问题;1975年11月26日,陕西省水利水电厅召集省设计院、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西北农学院水利系等单位的专家、教授和学者,现场“会诊”,决定改变坝的布置方案为今型;1976年5月19日,又召集原“会诊”单位对开挖后的地质情况进行了鉴定;1977年8月6日,市水电局召集有关单位对设计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钓鱼台水库(包括灌区及其它较大型工程项目),1973年11月21日动工,1978年12月30日竣工。总投工日1583161个,投资1552639元,其中国家补助1135472元。用水泥7418吨。仅双曲拱坝一项,砌石、浇筑混凝土31320立方米,用水泥4733吨。
    1982年,宝鸡市和宝鸡县水利水电局对钓鱼台水库工程进行了“三查三定”,认为“洪水设计标准提高以后,坝体仍可保证安全”。1983年9月,宝鸡市水利水电局对钓鱼台水库工程通过竣工验收,认为合格,可交付使用。10余年来,水库运用情况一直良好,保证了灌区灌溉用水。
    钓鱼台水厍施工期间,有3人光荣献身。1978年,天王公社特在坝肩刻石立碑,书其姓名,永恒纪念。
    9.王家崖渠库结合工程
    系陕西省兴办的引蓄结合中型水利工程。为宝鸡峡引渭灌溉工程总干渠跨越千河而建。大坝横跨千河河谷,西起本县石羊庙乡王家崖,东止千河乡的产东,顶长1816米,高25米。总干渠由坝顶纵向通过,大坝上游蓄水。水源一面引总干渠水充库,一面来自上游冯家山水库调节,总库容960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6420万立方米。
    枢纽工程除布设大坝、溢洪道及放水洞外,尚有引水入库的进水道和抽水人渠的坝后式抽水站。引渭渠水量不足时,抽出库水济渠,调剂水量,缓和供需矛盾。
    该工程详情见《宝鸡峡志》。
    10.冯家山水库
    系宝鸡市兴办的一座以蓄水灌溉为主,兼作防洪、养殖、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水库位于千河中游末段,枢纽大坝设在本县桥镇乡冯家山村的老爷岭与凤翔县长青乡的宋家堡之间的千河峡谷处。回水由大坝直趋千阳城下长约17.50公里。水库淹没了千阳、凤翔、宝鸡三县相交的千河河谷与川道,最大水面达17.75平方公里。总库容3.89亿立方米,有效库容2.86亿立方米。
    枢纽除大坝外,还有输水洞、泄洪洞、溢洪洞、非常溢洪道、水电站等项工程。
    水库供宝鸡、凤翔、岐山、扶风、眉县、乾县、永寿等7县136.826万亩耕地灌溉用水。其中:本县受益的有桥镇、贾村、蟠龙、金河、石羊庙、千河、周原、慕仪、虢镇等9个乡镇,灌溉面积28.40万亩。
    冯家山水库,1970年7月动工,1981年基本竣工。本县承担了输水洞、泄洪洞和导流洞的全部施工任务,并参加了大坝与非常溢洪道的部分施工。
    二、小(二)型水库
    本县共有小(二)型水库32座,大多分布于秦岭北麓和丘陵沟壑区诸乡镇。有效灌溉面积34.946亩,占总有效面积的7.1%。

[1] [2] [3] [4] 
下一页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影像
更多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1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内网友交流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三秦游群③:81817349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陕西省外网友咨询QQ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三秦游群⑥:146721821
三秦游群⑦:146722016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陕ICP备07501230号